相濡以沫的成語故事

拼音xiāng rú yǐ mò
基本解釋濡:沾濕;沫:唾沫。水干了;魚互相以吐沫沾濕;以維持生命。現比喻在困境中以微薄的力量相互救助。
出處先秦 莊周《莊子 大宗師》:“泉涸,魚相與處于陸,相呴以濕,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于江湖。”
相濡以沫的典故
戰國時期,莊子家貧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,妻子叫他外出借糧食,他去找監河侯借糧。監河侯許諾秋后再借,莊子說這是遠水不解近渴就回家。妻子讓他再去別的地方借,他說要像車轍里的鯽魚一樣相濡以沫過日子,妻子只好偷偷地流淚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相濡以沫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夢幻泡影 | 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應化非真分》:“一切有為法,如夢、幻、泡、影,如露,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” |
嚴刑峻法 | 東漢 班固《漢書 丙吉傳》:“后遭條獄之詔,吉捍拒大難,不避嚴刑峻法。” |
丑聲遠播 | 《宋書·盧陵孝獻王義真傳》:“咸陽之酷,丑聲遠播。” |
到此為止 | 陳忠實《白鹿原》第16章:“兆海痛苦地嘆口氣:‘完了。到此為止。’” |
一哄而起 | 清 李寶嘉《官場現形記》:“地方上百姓動了公憤,一哄而起。” |
互通有無 | 唐 韓愈《原道》:“為之賈,以通其有無。” |
急功近利 | 漢 董仲舒《春秋繁露 卷九 對膠西王》: “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,修其理不急功。” |
異寶奇珍 | 宋 胡仔《苕溪漁隱叢話后集 東坡四》:“嗟呼,世不乏奇珍異寶,乏識者耳。” |
珍樓寶屋 | 《淵鑒類函·佛寺三》:“唐高力于來廷坊建佛寺,珍樓寶屋,竭盡國資。” |
著手成春 | 唐·司空圖《二十四詩品·自然》:“俯拾即是,不取諸鄰,俱道適往,著手成春。如逢花開,如瞻歲新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