能文能武的成語故事

拼音néng wén néng wǔ
基本解釋文的武的都行。現常指既能動筆也有實際工作能力。
出處清 錢采《說岳全傳》第三十八回:“能文能武,方是男子漢。”
能文能武的典故
賈母去世后,寶玉的病情有了好轉,他從此刻苦讀書,準備考舉人。賈府遭了賊人搶劫,損失了不少財物,還把妙玉尼姑給擄了去。賈府上下議論紛紛,賈蕓、賈薔等與家人在談論賊人的問題,他們相信朝廷的那些能文能武的老爺們會把他們消滅的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能文能武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功虧一簣 | 《尚書 旅獒》:“為山九仞,功虧一簣。” |
人面獸心 | 東漢 班固《漢書 匈奴傳贊》:“夷狄之人貪而好利,披發左衽,人面獸心。” |
兄弟鬩于墻,外御其侮 | 《詩經·小雅·常棣》:“兄弟鬩于墻,外御其侮。” |
繁文縟節 | 宋 蘇軾《上圓丘合祭卞議》:“省去繁文末節,則一歲可以再郊。” |
驚心動魄 | 南朝 梁 鐘嶸《詩品》上卷:“文溫以麗,意悲而遠,驚心動魄,可謂幾乎一字千金。” |
推三阻四 | 元 無名氏《鴛鴦被》第一折:“非是我推三、推三阻四;這事情應難、應難造次。” |
玉卮無當 | 先秦 韓非《韓非子 外儲說右上》:“今有白玉之卮而無當,有瓦卮而有當,君渴將何以飲?” |
十全大補 | 清·吳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85回:“只見一個醫生在那里和他診脈,開了脈案,定了一個十全大補湯加減,便去了。” |
供不應求 | 《茅盾選集 長春南關行》:“現在接受了南方六個單位的訂貨單,每天生產一至二噸,供不應求。” |
生死有命 | 晉·葛洪《抱樸子·對俗》:“生死有命,修短素定,非彼藥物,所能損益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