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市吹簫的成語故事

拼音wú shì chuī xiāo
基本解釋吳:古國名。原指春秋時楚國的伍子胥逃至吳國,在市上吹簫乞食。比喻在街頭行乞。
出處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范睢蔡澤列傳》:“膝行蒲伏,稽首肉袒,鼓腹吹篪,乞食于吳市。”
吳市吹簫的典故
春秋時,楚平王聽信讒言(chán yán),將太子建的師傅伍奢(shē)及其長子伍尚殺死,又派人去抓逃亡的伍奢的次子伍員(即伍子胥),并在各關口接著伍員的畫像,以便捉拿歸案。在離昭關不遠的地方,伍子胥(xū )遇到了一個名叫東皋公的老人。他非常同情伍子肯的不幸遭遇,便讓伍子胥在他家住下,等待時機,設法混出昭關。幾天后。東皋(gāo )公找了一個容貌與伍子胥差不多的人,讓他穿上伍子胥的服裝出關。過關口時,故意裝得慌慌張張,結(jié)果被守關將士抓住。關口士兵以為伍子胥已經(jīng)抓住,放松了警惕。就在這時候,伍于胥扛著一只裝載行李的大口袋,在東皋公的掩護下,混出了昭關。等守將發(fā)覺抓錯了人,伍子胥早已走得無影無蹤了。到吳國的都城時,他已沒有吃的東西。于是他披發(fā)赤膊,裝成要飯的,在吳都熱鬧的街市上,鼓起腹吹蕭(xiāo)唱曲,以引起人們對他的注意。他悲哀地唱道:“嗚,嗚,嗚天大的冤屈無處訴。宋國、鄭國一路跑;孤苦伶訂誰幫助?殺父大仇不能報,哪有臉面做大夫?到如今吹蕭要飯淚紛紛,定要吹出有心人。”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吳市吹簫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離題萬里 | 毛澤東《反對黨八股》:“其結(jié)果,往往是‘下筆千言,離題萬里’,仿佛像個才子,實則到處害人。” |
剛正不阿 | 清 蒲松齡《聊齋志異 一員官》:“濟南同知吳公,剛正不阿。” |
一軌同風 | 《晉書 苻堅載記上》:“一軌九州,同風天下。” |
出師無名 | 《新唐書·東夷傳·高麗》:“莫離支殺君,虐用其下如檴阱,怨痛溢道,我出師無名哉?” |
痛定思痛 | 唐 韓愈《與李翱書》:“今而思之,如痛定之人,思當痛之時,不知何能自處也。” |
野心勃勃 | 清 陳天華《獅子吼》:“這一位大帝野心勃勃,就想把世界各國盡歸他的字下。” |
以權謀私 | 鄧小平《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(jié)起來》:“有的黨政機關設了許多公司,把國家撥的經(jīng)費拿去做生意,以權謀私,化公為私。” |
胸有成竹 | 宋 蘇軾《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》:“故畫竹,必先得成竹于胸中。” |
鴻鵠將至 | 先秦 孟軻《孟子 告子上》:“使奕秋誨二人奕,其一人專心致志,惟奕秋之為聽。一人雖聽之,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,思援弓繳而射之,雖與之俱學,弗若之矣。” |
不三不四 | 明 凌濛初《二刻拍案驚奇》第五卷:“可見元宵之夜,趁著喧鬧叢中干那不三不四勾當?shù)模灰欢恪!?/td> |